名字避讳的三种方法

本文已影响9.77K人 

名字避讳的三种方法,众所周知,古人十分看重名字的避讳,为了防止名字与前人雷同,会使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解决,表示避讳,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看看名字避讳的三种方法,快来一起学习吧。

名字避讳的三种方法1

一、用同义字或义近字代替。

秦始皇名正,秦代避讳"正",因此,用"端"代替"正"。比如,把"正月"改为"端月"。汉高祖名邦,汉代人便以"国"代替"邦"。古代叫邦家,汉代就叫国家,一直沿用到今天。东汉光武帝名秀,避讳"秀"字,于是把秀才改为茂才。

名字避讳的三种方法

二、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

司马迁的父亲名谈,司马迁《史记》作,在《赵世家》中就把张孟谈改成张孟同。清圣祖名玄烨,清代人便以"元"代替"玄",以"煜"代替"烨"。

三、字缺笔画。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缺笔写作"F"。

名字避讳的三种方法2

一、改字

把与皇帝名字相同的字,改为其他字。像我们熟知的,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将“秀才”改作了“茂才”,而唐初为避讳太宗李世民,六部之一的民部,就成了后世的“户部”。

名字避讳的三种方法 第2张

二、空字

因避讳,空其字而不书,或作空围,或曰“某”,或径书“讳”。

三、缺笔

就是当文字中出现本朝皇帝的名字时,不书满其字笔划,缺笔以示避讳,谓之“为字不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避讳方法。

明清时期的避讳,主要开始于明末,从明光宗泰昌年间开始,历熹宗天启、思宗崇祯两朝而止。泰昌皇帝名朱常洛,故古籍中的“常”字改为“尝”,“洛”字改为“雒”。凡古籍中“由”字缺末笔,及“校”改为“较”、“挍”、“检”字改为“捡”,则是避讳天启帝朱由校、崇祯帝朱由检的名字。常见古书卷端著者著作方式的“校”字,从明末开始改为“较”,在刻工中甚至形成职业传统,一直沿用到清初。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