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对中国的影响

本文已影响4.23K人 

圣诞节对中国的影响,圣诞节是很多西方国家信仰的节日,也是非常盛大的节日,就如同春节对于中国人一样重要,圣诞节的由来很多人都知道,下面和大家分享圣诞节对中国的影响。

圣诞节对中国的影响1

不知不觉间,又到了年末岁尾。而有关“圣诞节”的各种商业活动,亦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近些年来,包括万圣节,情人节,圣诞节在内的一大批“洋节日”,在中国的影响力却是越来越大,就算跟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相比,亦不逞多让。

那么,这些西方节日到底该不该过呢?

说实话,对于父亲节、情人节这样的西方节日,我并不排斥,不过对“圣诞节”这样有很浓宗教色彩的节日,我则要说:“过可以,但必须是一个中国化的圣诞节”!

我相信,每一个对西方那些“套路”有所了解的中国人,都会跟我有同样的答案。

圣诞节对中国的影响

事实上,西方国家利用“宗教”开路,对别的国家实行渗透和侵略,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就拿基 督 教清末时在中国的传播来说。

第一个进入中国大陆传教的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从到中国的第二年起,就与从事鸦片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接触,从1809年到1834年该公司被取消垄断权时为止,直接受聘该公司,任秘书兼翻译员。1825年11月,马礼逊写信给伦敦东印度公司董事会:“我在中国漫长的十五年里,依照你们在那里的职员们的要求,常常冒着个人生命的危险和痛苦,忠心耿耿地为贵公司的利益服务,整个公司以及广州当地的商人可以证明。”由于他对该公司“精诚效力”,其年薪很快就从五百英镑升至一千英镑。

德国传教士郭实腊(Charles Gutzlaff),不仅充当鸦片贩子的翻译,更是直接参与了鸦片的推销活动。他曾多次出入中国沿海,参与大规模的鸦片走私活动,同时刺探情报。1832年他到澳门时,许多鸦片商人争着请他带路到中国沿海去推销鸦片,待遇十分优厚。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里,仍然保存着英国鸦片公司1833年夸奖郭实腊的信,其中提到:“郭实腊博士给我很大的帮助。现在生意越开展,他的帮助越需要。他的热情是无限的,但未免太大胆,太敢干了。

1840年,当西方殖民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后,大批传教士更是随之乘势拥入,并开始上下渗透。他们不仅公然在中国广阔的领土上建立据点,深入到各个城镇和乡村,变外来为内在,更是强取豪夺,对中国进行大肆搜刮。当然,人家名义上,这些搜刮来的财富都是献给“上帝”的。

在这种大背景下,各种“教案”层出不穷。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显示,到十九世纪末,单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挑起的大小教案就达四百余起。

也正是因为“传教士” 的无恶不作,义和团运动兴起后,重点打击对象之一,就是教会和那些外国传教士。

近些年,对于当年的“义和团运动”,网上不乏贬损的声音,说什么“这是中国人愚昧野蛮的表现”,但大家知道吗,当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大名人”,不但没有谴责义和团运动,反而大声为其“叫好”。没错,他就是《竞选州长》、《百万英镑》这些脍炙人口小说的作者“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是“反基督人士”吗?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事实上,马克吐温之所以会支持义和团,就在于他早已看透西方国家向中国传教所包藏的祸心。

正像他在《给坐在黑暗中的人》一文中所写的那样:

“传教士在华的行为,正是具体地表现出一种亵渎上帝的态度,其可怕与惊人,真是这个时代或任何其他时代都是无可比拟的。……把‘文明之福’推广到坐在黑暗中的我们的弟兄们。总的说来,向来都是很好的买卖。……用聪明谨慎的手段来经营,是一个聚宝盆。比较世俗的人所玩弄的任何把戏,这里面有更多的钱,更多的领土,更多的宗主权,以及更多的别种利益。”

虽然随着时间流逝,中国早已不是满清末期那个腐朽没落,饱受欺凌的中国,但,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恶意,并没有在时间的冲刷下消退。

传教这种成本低廉,效率极高的渗透方式,他们又怎么可能放弃?

比如最近和节目组互撕的.演员袁立,大家都看到她为了尘肺病人捐款的善心之举,但很少人知道,她的团队在做慈善的同时,也在传教;

演员孙海英在屏幕上塑造了不少高大上的老革命,可现实中却是个基督的狂信徒,发表了许多匪夷所思的言论。

这些公众人物都深陷其中,民间的情况就更严重了,有的地方全村信教,而且信的不是正统的基 督 教,而是韩国传过来的那种邪教。

为何中国和梵蒂冈的关系一直无法正常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梵蒂冈一直坚持,中国国内的基 督 徒应该接受其“领导”。中国基 督 教团体的高层人士,比如主教,亦必须接受梵蒂冈的册封和节制。

尽管梵蒂冈的相关条件被中国严词拒绝,但大家可不要以为事情就这样算了。宗教之所以厉害,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它可以通过对一个社会的不断渗透,最终让这个社会发生“自下而上”的深刻变化。

圣诞节对中国的影响 第2张

而“圣诞节”,毫无疑问就是推动这种渗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有些网友想必要问:“如果圣诞节,还有基 督 教真像你说的那么有危害,为何国家并没有对它们加以禁止?”

说起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复杂。

宗教也好,其他信仰也罢,归根结底是对“人心”的聚拢和吸引,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何对宗教那么敏感?究其原因,正是因为这些统治者所代表的利益阶层,随着时间的流逝,尽皆在不知不觉间走到了无数百姓的对立面。所以一旦有了某个新宗教出现,他们很容易就会失去“人心”,而没有了“人心”,也就意味着统治的终结。

有鉴于此,古往今来,无论中外,统治者对待宗教的态度无外乎两种,要么“为我所用”;要么“彻底镇压”。

不过,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却是成为了例外。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是中国共产党最核心的纲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争取民心”的重要意义,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

而无数事实早已告诉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很朴实,也很实际。换言之,谁能带领他们过上好日子,谁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的心就会向着谁!

蒋介石一家都信基 督 教,解放战争时期,西方更是几乎一边倒支持国民党。可结果呢?中国的老百姓还不是推着自己的“独轮车”,亲手埋葬了“蒋家王朝”!

所以,只要中国共产党的心里还装着“人民”,并把“老百姓的利益”始终都放在首位,那么不论何种宗教,不论何种信仰,都休想动摇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所以,能够给出“宗教信仰自由”承诺,能够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一个个外来节日,就是中国共产党高度自信的最完美诠释!

总而言之,对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宗教文化的渗透,保有一定的“文化忧虑”和“文化警惕”,不仅合理,而且十分必要。但,“文化忧虑”和“文化警惕”并不等于“文化排斥”和“文化否定”。要知道,中华文明能够茁壮成长至今天,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在于我们善于学习,善于将其他文明的优秀之处化作“养料”,来不断滋养反哺中华文明。

圣诞节为何会受年轻人追捧?说白了,还不是因为圣诞节可以制造浪漫气氛,可以让年轻人尽情去“宣泄”!而圣诞节的这些特点,恰恰是偏于内敛和庄重的中国传统节日所缺少的东西!

正所谓“堵不如疏”,如果真想解决掉 “圣诞节”背后的那些负面隐忧,那么,打造一个充满浓浓“中国味”的圣诞节,未尝不是一个好主意!

某为汉人,炎黄子孙,

生来皮肤黄,黑瞳破迷障!

血脉名轩辕,薪火永流传。

遵从24节气,春来暑往,秋收冬藏,

怀故有清明,

斗舟有端阳,

团圆有中秋,

除夕守岁忙。

圣诞节对中国的影响2

过洋节“圣诞节”其实也是有意义的一件事,不但促进了文化的学习与交融,更进一步地了解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与习俗,也有利于我们对于自身文化传播机制、文化包装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消费,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一味地过洋节,会给我们带来极其不利的一面。首先就是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边缘化,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习俗逐渐流失;其次会导致我们文化观念、价值观受到冲击,引发青年人盲目崇洋,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建立;最后,将会导致文化内涵和本质失去群众支持的基础,不能赋予新时代的养分,让文化面临“失根”的危机。

当然,西方的“圣诞节”等的洋节日之所以受到青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洋节日没有固定的模式,且经过这些年在中国的传播改造已带上了某些中国特色,具有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具有新奇、刺激、温馨、浪漫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放松和释放情绪的心理需求。比如迷人的圣诞节,人们能够沉醉于平安夜,互相祈祷一生平安。与此同时,洋节日为人际交流提供了媒介,适应了当今中国社会群体的需求。西方节日超出了家庭范围,是人际交流的产物,它更注重与非血缘者的接触,适应了社会群体的心理需求,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中国社会的认同,这是人们社会心理行为的一种自我选择。

第二,商家和媒体的大肆炒作。在国外强势经济文化大背景下,假日经济成为近年来国内最大的黄金增长点。商家和媒体看中了“洋节”的市场与时尚,展开宣传攻势,引领了民众对节日的消费潮流,使得洋节日能在中国“一火再火”.当传统节日的蛋糕被分割完毕,商家便瞄准了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这些新兴的利润增长点。并且,部分媒体为了追求一些新题材,创造新闻新事物,对于洋节也大量进行推广,吸引眼球。

圣诞节对中国的影响 第3张

第三,年轻群体的推崇。过去的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过于高压,给了年轻一代对于传统节日过分严肃,教条形式之感,甚至部分年轻的受众因为之前的高压式的尊崇而产生了逆反的情绪。因此对于西方的洋节,年轻的受众觉得新颖,有趣,不需要效仿西方文化中的许多流程与真实内涵,而是把洋节当做消费品,只是挖掘自己需求的轻松与放纵,因此不断推崇。年轻人对于洋节的传播力不但是通过线下的礼物和派对,更是通过互联网的几何倍数的传播,使得洋节迅速走入了大众的眼前。

对洋节日不可过分狂热,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理性认识洋节。年轻的新青年应当认识到过洋节是一种对现实压力的释放,不是文化侵略。洋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好比蛋糕与馒头,喜欢哪一种应该视个人口味而定。无论选择哪个节日,最重要的是在特定氛围中交流亲情、友情、爱情,释放现代生活的压力。

第二,尊重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依然承载着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历史渊源,对于传统节日,我们要大力提倡,不忘根本。而在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上,却可以有所创新,譬如在年夜饭的同时“微信问候”“看春晚摇一摇”,增加全民互动感,也能够活跃传统节日的气氛。同时利用互联网做好传统节日的推广,让传统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更好地被大众所熟知。

第三,加大对于媒体的监管力度。对于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过滤检查,避免一些过度渲染洋节,或者恶意讽刺传统节日的内容在媒体肆意传播。对于内容不作为的媒体人也要进行思想教育,甚至提升违法成本。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我们应当促进文化全球化的学习与交融,我们没有文化入侵的野心,但是我们也应当巩固我们的文化根本。

圣诞节对中国的影响3

1、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过圣诞节,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经济越发达,居民收入越高,居民的物质基础就越雄厚,对闲暇的追求也就越强,假期和节日就越多。

2、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和西方强势经济的作用

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大量的欧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为数众多的西方人到中国工作和旅游,西方的很多传统习惯也被更为广泛的带入并产生深远影响。

圣诞节对中国的影响 第4张

3、都市居民尤其是青年人对圣诞节形成了特殊定位

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圣诞节更像是为自己过的。对于崇尚个性、追求时尚的青年人来说,洋节日更加能够张扬一种自由的心情。

4、商家和媒体推波助澜的宣传

商家和媒体从各方面推波助澜的宣传攻势引领了普通大众对节日的幻想和渴望,从而产生出波澜壮阔的圣诞节大军。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