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是什么意思

本文已影响6.37K人 

蛰是什么意思,过了元宵节之后我们又迎来了惊蛰,惊蛰是每年公历3月5-6日左右,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惊蛰”的节气,这是春季里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节气。下面了解蛰是什么意思。

蛰是什么意思1

蛰的本义: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的意思是指各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该节气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启蛰”。西汉时期辑录的《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据说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蛰是什么意思

习俗:

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交节。惊蛰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蛰是什么意思2

惊蛰是什么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yú),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互相吻合。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蛰是什么意思 第2张

惊蛰如何养生

惊蛰节气为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农历书中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但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

惊蛰节气的养生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饮食的调养。而体质差异实际上是指体质养生中因人养生的一个方面。由于人体禀赋于先天,受制于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的某种特征,这种特征往往又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因此在养生中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蛰是什么意思3

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的`时候天气逐渐变暖了可能时不时有春雷,很多泥土中的动物纷纷跑出来活动,这也就是所谓惊蛰了。这个时间也是各种虫卵孵化的日子,对于农业来说,惊蛰也是预兆春耕的开始。

惊蛰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惊蛰前后天气逐渐回温了,人们在吃饭的时候注意各种清淡温补的食物,让身体更加平和一些。可以多吃蔬菜水果等等,让身体更加平顺一些,更增加身体抵抗能力,让身体更好。在这段时间可以多吃一些富有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比如春笋、菠菜等等。

在惊蛰时候想要养生的话要根据自然规律,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调节。每个人在生理方面具有一定差距,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外界的环境才是最为合理的。

蛰是什么意思 第3张

在民间传说中这一天会有白虎出没出来吃人,人们可能会遇到小人,导致后面不顺。很多人为了保护自己就选择在惊蛰祭奠白虎。就是用纸画出白老虎,将猪肉抹在老虎的嘴上,避免他出来吃人。

据说在惊蛰的时候会有春雷,各种冬眠动物都会苏醒。所以古时候在惊蛰的时候,人们可能会用清香、艾草等等在家里点燃,赶走这些东西。

在惊蛰这一天,中国民间还有打小人驱赶霉运的说法,假如感觉工作生活不顺利,认为有小人作祟可以在惊蛰这一天进行驱赶。

另外在民间传说,惊蛰前后有雷公会出门,所以会有雷声,这个时候最好不要结婚。假如这个时候结婚可能会受到惩罚,婚姻生活也不会美满。

惊蛰就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时节,不仅可以感受到温暖舒适的天气,同时还能听到各种鸟鸣虫叫等等,这是一个相当美好的时节,大家应该好好度过不负昭华。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