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记者鲸书资料微博 鲸书采访庞麦郎引热议

本文已影响1.07W人 

「导读」日前,《人物》杂志女记者鲸书采访网络当红名人庞麦郎的事件引发热议,因为刊登内容过于粗暴,以及庞麦郎事后否认鲸书采访一事而引起业内人士对于记者访谈手法的声讨。

女记者鲸书资料微博 鲸书采访庞麦郎引热议

最近发生了两起在媒体行业引起轰动的事件,掀起了对于媒体从业人员的一个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探讨风向。一是《人物》杂志女记者鲸书采访网络当红名人庞麦郎事件,由于刊登内容过于粗暴震惊,以及庞麦郎事后否认该记者属于合理采访一事,引发业内对于记者访谈手法的声讨。二是《深圳晚报》3名记者伪装成医师助手进入太平间,偷拍姚贝娜死后眼角膜移植手术照片,被家属发现后,姚贝娜经纪人发微博声讨无良记者事件。

女记者鲸书资料微博 鲸书采访庞麦郎引热议

这两件事,引发强烈争议的矛头指向了两位纸媒。《人物》杂志在对歌手庞麦郎进行706分钟的采访过程中,非常事无巨细的揭露了庞麦郎生活中粗陋、病态、充满谎言的一面,更是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加以大量记者主观感受的描写。根据对话整理成《惊惶庞麦郎》一文。该文章一出,立刻在业界形成大的冲击波,庞麦郎身为草根励志的这一形象轰然倒塌,对于庞麦郎在演绎事业上是完全程度上的滑铁卢。他曾经演唱的那首特立独行被誉为充满梦想的《我的滑板鞋》,再一次被《惊惶庞麦郎》中的病态形象刷新。

女记者鲸书资料微博 鲸书采访庞麦郎引热议 第2张

在随后传出庞麦郎否认接收采访一说的争议中,不难看出该杂志记者在进行采访时,没有明确哪些是采访内容,甚至将她取得庞麦郎初步信任后的闲谈做进一步的引导,然后写入对庞麦郎的采访中。从庞麦郎的反应中可以看出,该记者在客观事实上确实对庞麦郎做了近距离的接触(录音时长706分钟),然而在沟通的过程中,事先缺乏与被采访者庞麦郎明确哪些属于采访内容。至于文中提及的“房费每天158元,位于转角,不足10平方米,没窗,大白天也得开灯。床脚的被单上,沾着已经硬掉的、透明的皮屑、指甲、碎头发和花生皮。”这类描写,不免哗众取宠,显得庞麦郎粗俗不堪和精神病态。

女记者鲸书资料微博 鲸书采访庞麦郎引热议 第3张

「导读」女记者鲸书(微博: 鲸书 )将病态化的庞麦郎毫无保留的写在了这篇采访中。高度还原庞麦郎的背后,她获取采访信息的手法和传播新闻价值的甄选方法

女记者鲸书(微博:鲸书)将病态化的庞麦郎毫无保留的写在了这篇采访中。高度还原庞麦郎的背后,她获取采访信息的手法和传播新闻价值的甄选方法则备受争议。尽管《人物》杂志搬出706分钟录音作为挡箭牌,但客观事实的背后,作为媒体从业人员在进行采访时,什么是新闻价值才是值得深思的话题。“真实发生的事情就可以写进采访”和“真实发生的事情就要写进采访”这一议题很明显是有区别的。

女记者鲸书资料微博 鲸书采访庞麦郎引热议 第4张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记者对于新闻不只是追逐名利的天性,更多的是来自新闻人的责任心使然。他们肩负着为民众还原真相、报道事实的责任。新闻热点之于媒体从业人员,本是趋之若鹜,与生俱来的一个职业倾向。应该还有不少人记得记者潜入职业乞丐帮、深入非法矿产报道的事件,这些涉及公众利益和公众知情权的报道,得到了民众的一致认可。

说到底媒体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公众利益和公众知情权,进行新闻事件的高度还原和新闻第一时间的时效性报道。这个解释大概是最接近民众对媒体从业人员认可度的答案。而在《人物》杂志报道庞麦郎一文中,最为之诟病的是并没有对草根明星的普遍生存状态进行探究和深化,仅仅是停留于一个特例精神病态歌手的消费而哗众取宠。

在姚贝娜死后被《深圳晚报》记者伪装医师助手潜入手术室一事看起来则更加缺乏职业操守。民众想了解姚贝娜病情进展是真,作为记者想获得第一手资讯报道的职业本能也颇为敬业。然而这三名记者暴露了当下媒体从业人员浮躁、缺乏方法的一面:为了获取新闻不惜手段,对被采访对象极其家属进行隐瞒的情况下曝光。媒体是温情的,更是充满人文关怀,如果不能对被采访的对象持有尊重,同时告知采访权限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主观曝光,这既不是在维护公众的利益,也侵犯了被采访者的知情权。难道民众想知道庞麦郎睡觉穿的是不是脏袜子、又冲了几遍厕所吗?难道姚贝娜死后眼角膜移植的手术照片也是关乎公众的知情权?对于那些猎奇、浮躁的人心,媒体从业者更不应该为其提供这些无关操守和良知的内容。媒体身负重任,任重而道远。由这两起事件不难看出,媒体从业人员的自我修养将是之后持久的话题。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